吴柳芳:打破偏见,勇敢贴上“国家队”标签
前体操运动员吴柳芳的擦边视频引发了舆论风波,游泳运动员刘湘、前击剑运动员秦雪以及体操奥运冠军刘璇等也被卷入其中。关于公序良俗的争议并不新鲜,这种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,如今只是增加了一些口水战而已。同时,吴柳芳的社交媒体账号现已解禁,并且粉丝数量迅速突破400万。这些新增粉丝中,有的是围观者,也有不少是对“普通人生”表示共情的人。因此,她很可能会在这场舆论风波中意外受益。
不过,我认为此次事件最重要的问题在于:国家队退役运动员是否可以自称曾为国效力?这个问题看似荒诞,却极其严肃。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众多,每一段都属于他自己。他选择展示哪个标签,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标签来获利,本身就是人之常情。
举个例子,现在许多自媒体博主标榜自己毕业于北大或清华,他们与吴柳芳一样通过流量变现。而其他北大的同学则会质疑他们:“能不能别挂上北大的名号?”这种情况反映出一种群体利益心理。如果换成另一种比喻,一个中国人在海外打架输了后声称受到“中国人”的欺负,我们第一时间都会想:你怎么能代表整个中国呢?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,不应随便将自己的行为上升到民族层面。
由此可见,对于管晨辰来说,他担心如果吴柳芳以“体操运动员”的身份跳舞,会不会让别人误以为所有体育选手都如此。然而理解他的顾虑,并不意味着支持他的观点。在很多网友看来,此次争议不仅关乎两位当事人的利益,更涉及国家队这一身份标签是否能够随意使用的问题。
我的结论是:当然可以使用。张继科因欠赌债丑闻曝光,但没有人要求他放弃乒乓球国手头衔;而当吴柳芳光明正大地开直播时,又为何不能说她是前国家队体操运动员呢?难道只有奥运冠军才享有某种特权吗?这样的逻辑显得非常不纯粹。
我们应该勇敢探讨,在举国制下培养出的运动员,其身份到底归属谁。我坚信答案是——属于个人。有声音指出,是举国制度造就了你的成功,听起来没错,但实际上它只是一种筛选机制,为何要培育你,而不是淘汰其它999个孩子,那无非因为你的天赋和努力更胜一筹。所以,对系统保持感恩固然好,但绝不可沦为被动接受的状态,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位运动员都有自身的重要性,而不是仅仅作为体系中的附属品存在。
既然如此,你过去所取得的一切荣誉理应归于自己。当有人提及曾经作为国家队成员或者获得过世界级荣誉时,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否定他们呢?
发布于:2024-12-02,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
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